73岁的居民陈咏平,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新世纪公寓小区住了10年,时常为小区东南角的一片荒废绿地忧心不已——草皮枯黄、树木枯死、地表裸露,还堆满建筑垃圾。短短两个月时间,这片绿地摇身变为社区花园,就此成为了居民心中的“幸福角落”。

7月23日,“绿之谷生境花园”在新世纪公寓小区正式启用。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大宁路街道在该社区花园建设工作中“共谋共建、共商共议、规范共管、长效共享”的建设经验,既为小区盘活闲置绿地,建成集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社区花园,更为精细化社区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生动样本。

从“痛点”到“起点”

新世纪公寓始建于1996年,是一处典型的“高龄”小区,住着150户居民。时间拨回两个月前,这片约430平方米的“景观绿地”,还是蚊蝇乱飞、垃圾堆积的“社区疮疤”。回忆起当初的景象,陈咏平直摇头:“有一次,爬山虎疯长,爬过围墙,蚂蚁都顺着藤蔓进了隔壁小区的窗户,还是我亲自去剪的根。”

“居民想改善这块绿地的想法由来已久。”大宁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戴曼告诉新民晚报记者,新世纪公寓作为商品房,不属于美丽家园改造项目的范畴。一次街道组织的网格议事会上,居民代表把改造这块荒地的想法提了出来。街道工作人员去现场一看,简单铺点草皮虽然省事,但觉得有点可惜:“能不能打造一个可步入式的花园,让居民能走进去感受感受?”

想法有了,钱从哪来?小区体量小,维修基金有限。没想到,当居民区党总支和业委会把自筹资金的想法在小区里一说,反响热烈。“几乎每家每户都非常支持,两天时间,竟然筹措了近3万元。”戴曼说,除了居民自筹,还通过社区支持、共建单位、物业基金等多元方式,破解资金难题。

钱的问题解决了,花园具体怎么建?居民们纷纷贡献智慧。比如,有居民代表提出:“小区地方小,没个像样的休闲地方,花园里能不能建个凉亭?”经过讨论,结合整体布局,最终定在了入口处左手边的一块空地上,既方便休息聊天,又不影响整体动线。再如,另一位居民建议,打造一条环形步道,既保留最大的绿化空间,又能让大家真正走进花园深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变废为宝”的计划就此成型,既满足美观要求,又兼顾功能需求。社区园艺师和区绿化部门的专家也参与进来。最终,花园里种下了20余种花草树木,入口处右手边还贴心地沿着花坛做了一排座椅,方便歇脚。

从“试点”到“规范”

花园建好了,后续的管理才是难题。花园启用当天,街道和小区代表签了一份特别的“移交协议”——小区业委会将依托居民自发制定的《社区花园公约》,持续推动花园长效管养到位,着力激发社区自治共治活力。“街道也将搭台做好后援,通过定期组织养护培训、科普活动等方式,支持大家持续打理好这片共同的绿色空间。”戴曼透露,目前,街道在积极链接“共建单位”的资源,在入口左手边的空地安装3-4组健身器材。

静安区绿化市容管理局还与大宁路街道携手,推出全市首个针对居民小区内花园建设的规范性工作指引——《静安区社区花园建设工作指引》。一方面,作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中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积极探索,为解决居住区优化社区生态环境提供基层实践方案;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梳理新世纪公寓的成功经验,对社区花园改造中的需求排摸、方案制定、资金共筹、改造规范、长效共享等环节,罗列具体的工作方法和路径,把“共谋、共建、共管”的经验推广开来。

“区绿化市容局、大宁路街道通过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平台,高效整合居民区、业委会、社区园艺师等基层治理力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功能与品质提升,最终促成新世纪公寓社区花园的改造,并赢得居民广泛认可。”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西飞表示,希望在大宁路街道试点探索的社区花园建设机制,能为全区的居民区花园改造等社区治理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共同提升社区生态环境品质。

陈咏平酷爱围棋。他期待着,在闲暇时来到花园里,与老友“手谈黑白”:“以前哪敢想?现在有了这个共享花园,真能‘以棋会友’,陶冶情操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