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官,才算得上“为政以德”?千百年来,中国古人又是如何界定官员的品行、培育清廉之风的?7月15日,“为政以德——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从思想源流、制度保障到实践传承,借助实物、多媒体互动与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演进脉络与精神内核。置身其间,观众不仅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更能在一代代贤吏清风中,汲取为政以德的智慧与力量。

展览现场照。(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展览设在国子监广业堂。步入展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展墙前赫然醒目的“为政以德”四个大字,脚下是象征大地的黄色地板,抬头仰望,头顶则是一片深邃浩瀚的蓝色星空天花板,其中一颗“北辰星”熠熠生辉。展览策展人、孔庙和国子监研究馆员孔喆表示,这一独特的空间设计蕴含深意:黄色作为五行之一的“土”色象征根基与承载,“北辰星”则呼应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寓意为政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如北极星一样安居中央,以道德感召万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官德文化积累深厚。展览的第一单元“官德思想 源远流长”聚焦官德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传说中尧舜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道德对于执政者的重要性。我国有史可考的职官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官德思想也于夏商时期发端。展墙上展示的“官”“德”二字的甲骨文模型便是一个佐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官”和“德”二字。

展览展示的“官”“德”二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

及至西周,官制与礼乐相结合,推崇“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官德成为诸子百家阐释的重要议题。展墙上印有的诸子头像及其治国观点犹如百家争鸣之声在展厅内回荡: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老子提出崇尚自然的官德思想,主要体现在清静无为、利物无争、慈心无私、知足无欲;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强调“仁政”,提倡仁政爱民、仁义礼智、行己有耻、浩然正气等;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的官德思想包括奉法无私、威严行政、清廉方正等……

百川归海,诸子汇流。孔喆表示,在官德思想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相关部分与道家、法家争鸣、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官德思想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其“德治”的理论体系也被奉为历代官德修养准则。

展览展出的南宋“观德”碑图片。(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不论是上古时期官德思想的萌发,还是汉代“独尊儒术”后形成的“德治”理论体系,均通过展品得以具象化呈现。例如,展出的《尚书》影印本中关于“为官九德”的记载,印证了早期统治者对德行的重视;展出的《大学》碑拓片中关于“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论述,体现了官德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理念。

展览从左至右分别展出的《甲骨文字典》《史记》影印本、《尚书》影印本。

展览展出的《大学》碑拓片。

内容丰富、架构完整的官德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官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展览第二单元“制度完备 保障德行”以“官德制度”为核心,从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其中特别设置的“审音御史”沉浸式体验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据介绍,全国各地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科举乡试中各省份录取比例也有所不同。清朝初年,一些考生为谋取录取机会,甚至冒用他省籍贯参与考试。为防作弊,乾隆年间特设“审音御史”一职,专责凭借考生口音判断其真实籍贯。在沉浸式体验区,观众便能化身审音御史,听乡音,辨籍贯,感受古代选官对德才兼备的严苛要求。

第三单元“言行实践 中流砥柱”聚焦历史上的官德实践。通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官德著作、家训、官箴等史料文献,展现了“清、慎、勤”“修身为本”“诚意正心”等道德实践。多媒体互动装置还收录了欧阳修等20位历史名臣的廉政事迹,观众可通过触控屏查阅其政绩与评价,在互动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官德的社会影响力。

展览现场照。(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作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精心打造此项专题固定展览。该展览不另收费,自今日起作为常设展向社会公众长期开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