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近日印发,该文件一共17条,直指过去浦东生物医药发展中发现的短板问题,站在把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新起点上,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举措和行动。
在今天下午的政策解读活动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该三年提升方案中的具体任务已在实际推进中,方案最大亮点是聚焦提升产业浓度、密度,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的制度创新,尤其是针对过去社会对浦东的误解和关切,如重创新、轻制造,创业发展成本高等问题,给出了有力的回应,拿出了相关的方案,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进一步提质增能。
选取核心区域,提升创新主体密度
张江药谷,一个生物医药行业内响亮的名字。过去数十年里,许多海外归来的生物医药创业者首次创业,都会选择位于高科中路南侧的张江药谷。如今,这里集聚了大批相关企业以及多个生命科学园区,是浦东实实在在的生物医药产业策源地。
此次公布的方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当地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做文章。浦东提出,要立足高科中路规划生物医药“核爆点”。 其中,金科路西侧重点布局“创新策源”功能,东侧重点布局低成本的“孵化转化”功能。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凌刚介绍,核爆点本身是一个物理概念,它的形成离不开在一定区域内的相关要素的高密度。“对浦东来说,这也是我们首次明确划定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在这个区域内实施生命科学领域大科学设施规划,布局低成本的创新孵化专区,让更多的资源在这里集聚,思想在这里碰撞。”
根据方案,浦东将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强化源头创新。引导全球研发中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及概念验证中心等市场创新主体进一步集聚。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批科研院所在源头创新方面已经在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落地浦东以来,已经涌现了一批走向创业的专业人才。
同时,浦东还将在高科中路一带建立“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创业平台+孵化服务”一体化的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完善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促进创新思想持续涌现和转化。
研发生产并重,持续给智造空间扩容
“张江土地紧俏”的问题,这两年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不过在本次方案出台前,仍有个别企业选择在张江研发,却到其他区域生产,是基于成本和土地供应的考虑。
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确要从根本上提升浦东的产业承载功能,释放出不仅要留住研发,也要留住生产的强烈信号。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浦东将举全局之力支持生命科学。其中,张江科学城重点发展现有优势赛道,积极承接新兴赛道、未来产业的研发、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外高桥区域重点承接细胞基因、医疗器械跨境研发生产。世博区域重点集聚总部办公运营功能,打造国际组织集聚区。老港区域重点发展医用同位素药物,建设化药CDMO平台。金桥区域重点推动生产制造集聚,形成差异发展的产业联动格局。
此外,通过持续推动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浦东计划在三年内新建100万平方米、存量更新100万平方米空间,并推动产业承载区调规扩容。
基于产城融合考虑,也为了提升产业空间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方案提出完善商业、文化、体育等城市功能,加快推进规划路网、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公交接驳。同时,增加优质低租金居住空间,支持企业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强化制度创新,解决产业发展“裉节”问题
过去5年里,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由2408亿元增至4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4%;创新药在研管线约占全国1/5、全球6%,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与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1%。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浦东逐步出现一批3F创新产品。所谓3F,指的是 First-in-Class(首创新药)、First-in-China(中国首创)、First-in-Human(首次人体试验)。比如,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片就是全新靶点的First-in-class;罗氏的可伐利单抗、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是早于欧美在浦东全球首发的First-in-China;多款干细胞、基因治疗产品是首次开展临床的First-in-Human。
这固然离不开市场的努力和政策的引导,更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今年,浦东企业北海康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宁)上市,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
这是上海今年第4款获批上市的国产1类创新药,也是上海试点分段生产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国产1类创新药。试点以来,北海康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原液委托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制剂委托无锡药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北海康成副总裁沈菊平介绍,受益于该项新政,企业该新药至少提早了一年时间上市,且为企业节约了六七千万的技术转移费用。
多家企业在采访中表示,非常期待浦东能不断有制度创新成果推出,加速新药的商业化进程。“我尤其希望商业联合保险快速落地。目前,一些针对罕见病的新药效果很好,但成本很高,售价依然昂贵,如果商业保险进一步发展,能够帮助更多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沈菊平说。
目前来看,未来三年浦东已经计划进一步实施细胞基因外资准入、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创新药械入院、数据跨境流动、研发用物品和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等改革试点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争取率先开展商业联合保险、药械跨境委托生产等改革试点。探索建设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医疗、医保、队列、生物样本等全域数据互联互通,赋能创新研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