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佳妮、摄影柏可林7月10日报道:今年,上海正瞄准技术前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落实和重点场景建设。东方网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一季度,上海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会上表示,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深入贯彻“人工智能+”行动,抢抓垂类模型落地“窗口期”,通过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5个关键生产力工具,推进制造、金融、医疗等6大垂类应用,加快形成产业创新、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首先,筑牢智能生态,支持打造AI赋能新模式。一方面是夯实“算力+语料”两大要素,加快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建设高质量公共语料平台,为基础模型、垂类模型训练提供优质燃料;设立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校等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另一方面是构建“开源+社区”两大载体,通过“开源”打破技术壁垒,依托“社区”连接创新孤岛,加快培育面向基础共性、典型场景的智能服务商,提供开发工具、智能体等集成解决方案,推出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特色服务包,全力打造“最懂开发者”的城市。
其次,加强供需对接,深化布局AI应用新场景。加大综合性场景开放力度,面向全市征集50余个城市级示范场景,为垂类应用开发、落地、迭代、推广提供训练场和试验田;特别是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了金融大模型应用基地,发布医学AI工作方案,推出“沪小游”智能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发量子城市大模型深化治理应用等。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不间断举办“模塑申城”周周培训会,邀请知名行业专家,指导企业AI+项目建设。特别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战场,上海正加快制定“AI+制造”行动方案,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10个制造业方向,体系化打造复合性场景、智能产品和标杆工厂。
最后,构建支撑体系,优化完善AI落地新机制。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发挥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标准研制,打通模型接口、算力架构、语料数据等底层标准,支持上海创新主体主导或参与行业大模型标准研制。加快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成立了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面向大模型、智能体等重点应用开展测试验证服务。
张英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始终坚持应用导向,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头雁效应”,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深化“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以示范应用更好支撑人工智能高地建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